随着疫情得到稳定控制,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在切实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,分类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。 近日,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复产复工集结号已经陆续吹响了。这是一个令你高兴的消息吗?还是一个令你忧虑的消息?无论如何,这都是一个人们都等待了许久的消息。
◇好不容易习惯了线上办公,现在却突然要开始按时上班,不习惯怎么办?
◇原来公司解散了,返回后还要重新找工作,很困惑怎么办?
◇返岗路上这么多人,我会不会被感染了?
◇每天这么多确诊病人,很担心现在回去上班不安全,怎么办?
◇同事觉得现在都复工了,说明疫情没事了,盲目乐观怎么办?
◇马上就要上班了,但是我还是每天睡不着,怎么办?
◇这么多人直播当网红,在家安全又挣钱,我也要在家当网红?
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,我该怎么办?
1.知己知彼——学习相关防控知识,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过度焦虑。
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,微信和抖音等渠道已经成为了获取信息、新闻,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,自媒体时代,各种微信公众号、小视频、网帖等传播的所谓“内部消息”层出不穷,要学会甄别,选择阅读有事实依据或官方公布的权威资讯,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过度焦虑和恐慌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信息过载不仅会引发困惑感和挫败感,还会导致视野受限从而影响判断。如何有效抵抗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,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功课。如果已经养成了手机依赖症,那么就适度远离跟疫情有关的信息,用手机做点别的——可以跟朋友聊聊天,可以看看书,看看电影,也可以做做家务或者锻炼身体。甚至打开视频来个“云聚餐”也是不错的。让情绪宣泄出来,让情感流动起来,心理学家把这叫做“寻求外部链接”。2.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——吃喝睡
每天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和饮食,以及适量的运动,减少精神上的紧张。通常缓解焦虑的最有效方式是转移注意力。因此,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运动、放松、健身、亲子游戏等上面,对于焦虑、恐惧的体验就会变弱。从事这些活动,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,提高自信心,促进脑部多巴胺的分泌,让我们产生愉悦感。
3.既来之,则安之——积极适应新工作模式
在工作场所返工者,遵守工作单位、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;如果需要与同事远程协作办公,应积极学习和磨合,降低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和焦虑。远程办公的返岗者,要尽快学习和适应线上工作方式,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和磨合。居家办公的返岗者,建议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划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,如准时起床,穿戴整齐,找到一个尽量安静的地方作为工作区,清晰区分上班和下班等,与同事保持顺畅沟通。
4.聚焦——工作过程中
保持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觉察,若出现过度疲劳或家里有确诊患者、疑似患者、医学观察人员,一方面及时向上级领导或同事求助,请求换岗或休息;另一方面,可通过热线、在线咨询等方式寻求专业帮助;若自身有可疑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尽量避免接触疫情信息等容易导致分神的内容;执行关键任务时,应彻底杜绝无关信息,确保注意力聚焦在工作中。
5.计划——制定年月日计划表
可能你会觉得,未来的事情往往很少能确定,而且情况总在变,制定计划又有什么用,不是白费力气么?心理专家告诉你这是不对的,因为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,你会对未来作一些初步的预测,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,就算发生变化。如果提前做好了每日、每周、每月乃至每年计划,在复工过程中,你可以抵抗大量负性情绪,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,降低疫情期间的经济损失,让工作进入成效可见的良性循环中。
若以上方法均无效,依然无法控制地过分担忧、心慌、出现睡眠觉醒障碍、情绪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,并持续两周以上,建议到医院进行心理评估,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。尤其是精神分裂、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、癔症患者,在面对疫情时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,多与自己的心理医生沟通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同时,要是您因为疫情有过多的心理困顿,且无法通过自身调节,那么您也可以拨打丽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,同时也可以添加我们的“益心·心理”微信进行咨询。
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
12320
0578-2113515
